欢迎访问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网站!
长江流经湖北省荆州地区,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约340km的河段称为荆江。荆江左岸江堤,上起江陵县枣林岗,下抵监利县城南,长182.35km,称为荆江大堤。大堤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,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。如大洪水时荆江大堤溃决还将威胁汉南、汉北两区460万人、860万亩耕地和武汉市以及几条铁路、公路交通干线。因此,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堤。
沿革。荆江大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兴宁二年间(345~364)。相传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沿江陵城筑金堤,为大堤最早记载。大堤原起自万城附近较高地带。随着云梦泽淤积演变,沙市以上堤段约成于唐代中期,北宋中期后堤围逐渐向下游发展。首先是几个堤围,堤围之间有穴向荆北区分泄荆江部分流量。大堤大致在元代初期已形成。1542年北岸最后一个分流口──郝穴堵塞,大堤联成一线,全长124km,名万城大堤,又名万安大堤。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)长江大水,万城大堤溃决,淹江陵城。此后遂加强堤防管理制度。至1918年改名荆江大堤。1951年将堆金台以上8.35km堤划入荆江大堤。1954年洪水后将下游50km原有干堤划为荆江大堤的范围。至此,荆江大堤全长182.35km。
险情与建设。据有关史志记载自1560~1949年大堤溃决36次,灾情都很严重。目前堤身高度一般为10~12m,最高达16m。堤基为沙砾基础,堤背还有历次溃堤所形成的渊塘,堤基覆盖被破坏。临水面无滩或少滩堤段还有20km以上,由于人类的活动,生物(白蚁、蛇、獾、鼠等)的破坏,每临较高水位,大堤险情很多,有时还很严重。1954年大小险情达5000处。自1949年起针对堤身隐患、堤基渗漏和堤身崩塌三大险情,进行整治和加固,处理各类险患11万多处,计完成土方近1亿m3,护岸石方600万m3以上,荆江大堤已得到初步巩固,三大险情有所减轻。1954年后历年防汛表明相同高水位的险情逐年减少,但仍未根除。1987年洪水时,在观音寺堤背发生基础翻沙鼓水重大险情。
问题与展望。荆江大堤堤身高,基础差,要大幅度地加培又受土源制约,许多堤段的加培造价昂贵。高度在10m以上的堤身,是1600多年长期积累而成,堤身内部隐患很多,种类也繁杂,极难根除,而河道安全泄量仍远比特大洪水为小,采用分洪措施也只能解决40年一遇洪水(见荆江分洪工程)。如出现历史上的特大洪水,后果将极为严重,长江四口(松滋口、太平口、藕池口和已堵的调弦口)向洞庭湖分流逐年减少,对荆江大堤的威胁,也就不断增加。今后应继续加固堤身,消灭隐患;改善堤基和控制河势,稳定河岸;同时更应兴建水库控制上游来水,从根本上减轻水患。
电话:027-84450112 传真:027-84872714 E-mail:cjsbszhc@126.com 地址:琴台大道515号 邮编:430051
版权所有: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鄂ICP备11004119号 技术支持:京伦科技